《家乡美》
来源:
|
作者:pmt92fefa
|
发布时间: 2014-01-16
|
1332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贡的小三绝之一的自贡扎染也为自贡丰厚的文化底蕴增色不少。
(此稿已于2014年1月9日上午9_10点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土乡情>>栏目中播出)
刚才说到牛在自贡盐文化的发源和传承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而自贡的小三绝之一的自贡扎染也为自贡丰厚的文化底蕴增色不少。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行内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史书《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扎染工艺的:“撮彩以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介其结,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其色斑斓谓之缬”。
“自贡扎染”是自贡人长期以来对精神文化和艺术的追求而产生的,起源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汉时期,盛产于四川西南自贡辖区内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染织品。在唐朝扎染就已普遍运用,当时进入宫廷的高级织物就有浙江的潦绞、苏州的刺绣和四川的蜀缬,即扎染。女诗人薛涛的《海棠缬》七绝更是把扎染描写得如痴如醉,成为千古绝唱,“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竟将红缬染轻纱”。
古称“蜀颉”的扎染艺术,是天府之国的工艺奇葩,自贡扎染图案丰富,历史悠久,工艺性强,以针代笔,无一雷同,色彩斑斓,款式多样,扎痕耐久。自贡扎染在传承古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总结,整理出绞、缝、扎、捆、撮、叠、缚、夹等数十种扎缬手法,形成了自贡扎染的独特工艺。今年70岁的徐仁杰从事扎染手工制作已经近半个世纪,作为扎染艺术的传承人和中国民间扎染艺术家的徐仁杰对自贡扎染有难以割舍的情结。谈到自贡扎染的制作工艺,徐仁杰记忆犹新:
(出录音:自贡扎染是自贡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我们的制作工艺就是将丝绸或者棉布拿来退浆过后,把图案复制到布上,然后扎工再在布上根据图案的走向,用针和线来进行串绕,促成了扎染色布的基本扎制形成。扎制形成过后,然后进行染制。染制是在一百摄氏度以下的清水中放入所需的颜料搅拌,然后再把已经缠绕好的扎染,由于它缠绕得比较多,形成各种形状,从外型上看,好像是有许多“疙瘩”,所以又称为“疙瘩”布。再把这种“疙瘩”布放进染料后,进行染制,根据染色色彩的需要,时间可长可短,温度可高可低,然后在不停的搅拌下,让染液充分的浸入扎染布中,到了一定的时间取出来,褪水、固色,最后通过熨烫,就形成了一块色彩斑斓的扎染布。)
徐仁杰还介绍说,扎染在染色时单色只染一次色,如果要染复色或者多种色彩,就还要经过再一次的扎颉,然后再浸入另外一种染料中进行第二次染制,一般都是先染浅色,再染深色。同时,由于在染制过程中,扎制的工人手上用力的大小不同,所扎出的“疙瘩”松紧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染色时色彩的渗透能力也不相同,哪怕每一个工人他做的同一件作品,最后都会形成千差万别的色彩。这就是扎染的魅力所在。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经很少,主要用机织的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而扎染所使用的染料也是全天然的。红色染料大多是由藏红花提炼的,黄色染料则是用矿物质雄黄或栀子花叶子制成,而蓝色染料主要来自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大青叶、艾蒿等天然植物叶子的蓝靛溶液。
扎染图案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大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浸染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扎染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目前已经有数百种之多,而且各种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领带、扎染衣裙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丝巾以及服饰上面。扎染壁挂是扎染产品中提炼出的最高的一种工艺,它溶合了设计师与扎染之间的伟大创造,将所有的技巧与精华表现出来,产生现代艺术——染缬壁挂。而用扎染工艺做成的丝巾是现代妇女的十分喜爱一种装饰品,是美化生活、点缀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台布则是家居装饰的一个品种,丝巾、台布种类繁多,尺寸不一,其色彩艳丽,古朴。扎染服饰如全棉汗衫、旗袍、连衣裙、半裙、上装、裤子、袜子等。花形有自然花纹与定位花形,穿着这种服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扎染还可用在真丝、全棉、化纤、皮革、麻、毛等面料上,数量与长度都不受限制,整匹布料在扎染时不需要开剪,不会破损,染好后人们可以任意使用、裁剪。
古老的自贡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自贡扎染,并从民间流传至今,是自贡人对文化生活追求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前,自贡扎染闲散分布在民间乡里,解放后,徐仁杰等一批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经过学习开始对扎染进行研究和生产。他们为传承和弘扬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贡扎染先后荣获了“国家旅游优质产品”、“中国创造AAA级珍贵艺术品”等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大奖,“自贡扎染工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扎染进入了它的最为辉煌的时期。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纺织、印花机械的广泛运用,对手工印染生产冲击很大,自贡扎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在逐年缩小,扎染艺人大量减少。从事扎染手工艺术41年的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侯世本见证了自贡扎染的兴衰:
(出录音: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自贡扎染,形成了自贡扎染的风格,使之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本身具有它的特殊性,是一个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品。艺术上要有扎染的朦胧美,工艺上要符合纺织品的技术要求,各项指标要求必须达标,特别是色牢度的达标尤为重要。原来的扎染因色彩单一,色牢度差,人们对扎染的认知度较低,严重的制约了扎染艺术的发展。)
自贡扎染虽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自贡扎染,是自贡特有的工艺产品,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也会成为一种时尚。由于扎染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朴素自然、清新典雅、毫不张扬,符合现代人的情致。今年刚满三十的李娟成为传承扎染艺术的年轻艺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扎染,喜欢扎染,从而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出录音:当前,年轻一代对我们的传统扎染仅停留在欣赏的角度。传统扎染的图案和工艺古老而朴实,但表现形式上格外单一,现代人更加注重与众不同的个性。近年来,我们把扎染与刺绣相结合,制作的扎绣围巾得到了顾客的一直好评,传统的扎染壁画,染出来时只是一块块不太起眼的画布,经过我们装上精美的木制画框,或者裱成卷轴画,传统的扎染立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符合了现代家庭的审美需求。现在,懂得民间工艺的多是一些老师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来学一学,让我们的民间扎染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自贡人民广播电台 何郁 撰稿